2025年4月22日到28日,天津财经大学《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开启了第一届非遗周系列活动,将纺织非遗传承创新的新路径,通过“传承人讲座+传承手操实践+创智沙龙+走进中小学+非遗汇展”的系列创新活动,掀起校园非遗热潮。这场贯穿理论、实践与传播的沉浸式非遗实验,正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探索一条“青春路径”。
传承人进校园——非遗专题讲座与传承手操实践活动
2025年4月26日上午,在艺术学院K413教室成功举办了“葫芦文创与营销”专题讲座和“赏旗袍 做盘扣”实践活动。作为《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非遗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吸引了艺术学院、经济学院、统计学院等的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大家收获颇丰。
赵伟老师作为国家级非遗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葫芦文创与营销”讲座中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实践经验。他提出,以新理念、新技术赋能非遗具有多重意义:既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关于非遗产品文创,赵伟老师阐释道,这是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相融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文化传承性,又彰显出创意创新性与市场适应性。这类丰富多样的产品,既是艺术设计与创作的新成果,更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营销推广策略等问题积极提问,与赵伟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传承手操实践环节,特邀津派旗袍第四代传承人江艳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手操实践课”,通过理论讲授、工艺解析与盘扣制作实践,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的精妙匠心,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多元路径。
江艳老师以“旗袍盘扣中的文化密码”为题,从历史沿革、工艺美学、民俗象征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津派旗袍盘扣技艺的核心价值。她指出,盘扣作为“旗袍之眼”,既承载着“天圆地方”“吉祥纹样”的传统哲学意蕴,亦在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中衍生出“字母扣”“几何扣”等创新形态,堪称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书”。
当盘扣的丝线在学生手中穿梭,传统技艺的基因便悄然注入年轻一代的创新血液。这场高校与非遗的“双向奔赴”,完美践行了《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认知-实践-传承-创新”的课程思路,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天财创智沙龙之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
《天财创智沙龙之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活动聚焦中国纺织非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精湛绝伦的传统技艺。2025年4月24日,由来自《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的三支优秀学生团队分别介绍了三个不同地域的纺织非遗项目——安徽挑花、汴绣和彝族(撒尼)刺绣。学生团队从起源与发展、风俗趣事、制作材料与工具、制作工艺与技法、工艺特征与纹样、作品赏析、传承现状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运用本专业知识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各团队对“家乡纺织非遗之美”的展示,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国纺织技艺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传承。
“非遗主题”作为天财创智沙龙特色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非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工匠精神,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走进中小学之《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
“蝴蝶的翅膀为什么要用‘打籽绣’?老虎的胡须怎么‘藏’在线里?” 2025年4月24日,在财大附小的课堂上,纺织非遗课程的鲁绣、湘绣主题学生团队的主题课为小学生带去了新鲜有趣的非遗知识。
学生团队精心准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湘绣和鲁绣的悠久历史。湘绣起源于湖南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楚文化的辉煌,从古代贵族的服饰到现代精美的工艺品,湘绣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而鲁绣则源于山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齐鲁文化紧密相连,承载着古代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和精湛技艺。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这些古老绣艺的厚重底蕴。
接着,学生团队详细讲解了湘绣和鲁绣的工艺与纹样特征。湘绣以精湛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著称,其针法细腻,色彩过渡自然,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各种图案的质感和立体感。湘绣的纹样多以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为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仿佛一幅幅流动的画卷。鲁绣则以绣工精细、图案古朴典雅闻名,它的纹样常常带有浓郁的民间风格,如吉祥图案、几何纹样等,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通过此次活动,小学生们对这两种传统绣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惊叹于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
《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作品汇报展
2025年4月25日上午,《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作品汇报展在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展览馆隆重开幕。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地域民众的生活智慧与高超技艺,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课题。《古风新艺:传承纺织非遗之美》课程,在四年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完整的纺织非遗衍生品设计教学体系,积累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经济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及艺术学院等多学科背景学生的创新实践。参展作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纺织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思考。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形式,非遗技艺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博物馆走进课堂,生动诠释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保护理念。在此次非遗周系列活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传统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亲手参与创造的未来。这种根植于实践的文化自觉,正是非遗薪火相传最坚实的力量。
下一条:“笔尖下的津城”天津市首届钢笔画速写作品展开幕
【关闭】